大家好,我是甄女士。
有人說,他是唯一可以媲美老干媽的男人。
靠著100塊錢的啟動資金,用每盒8分錢的利潤,不借銀行一分錢,堅持不上市不融資,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調料巨頭。
他就是王守義,他的十三香成為了做飯燒菜必備神器。
其實,十三香的方子是從明朝的時候就有了。
那時,王守義祖上開了一間藥鋪,后來調出了一種秘制的調料,香氣逼人,所以很快這個方子就被收入宮中。
到了清末的時候,戰亂四起,王守義隨家人逃荒到河南,而這個方子卻幸存了下來,并且傳到了王守義的手中。
轉眼到了1959年,全國大饑荒。
那時候的人為了飽腹只能吃野草,而王守義一家也一樣,在餓死的邊緣掙扎,孩子們經常是餓到睡不著覺、總是嗷嗷直哭。
為了維持家中的生活,王守義想辦法賺錢換口糧,情急之下他想到了自家的祖傳秘方。他研制出一包包的調味料取名“十三香”,剛開始,他把調味料送給周圍的親戚朋友,聽到大家的好評后,他便開始把調料拿到街上售賣,定價1毛。
他還承諾,買了他的十三香,如果不滿意,只要拿著蓋有十三香印章的袋子回來,可以無條件退貨。
就這樣,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,他從駐馬店一步步走到了石家莊,大家耳口相傳,十三香的名聲越來越好,家里人再也不用為吃飯發愁了。
但日子剛剛過得好一點,卻遇到了時代動蕩。
王守義的十三香不得不停工停產,而且一停就是10年。直到1984年,已經60歲的王守義在兒子的勸說下才又動了恢復售賣調味料的心思。
那時,他的啟動資金只有100塊錢,也靠著這100塊王守義成立了十三香調味品廠。
因為不是大廠,王守義只能從頭開始。
他每天早上不到5點就推著三輪車去市場叫賣,從早到晚一吆喝就是一天。
夏天的時候日子還算好過,可到了冬天,風刮的人臉直疼,有時候眼睛都凍得睜不開。周圍的攤販看見市場人少就會到一點收攤,但唯獨王守義一年無休,一個小時也不愿意提前走。
有一年的冬至,王守義特意拉著兒子們起了個大早,因為覺得今天包包子、餃子的人多,自家的調料一定賣的好。
但王守義和孩子在寒風中站了一天,卻只賺了1塊錢,他看著兒子看著手里的錢,一夜無眠。
等到第二天,王守義卻又早早的起來,繼續叫賣從未耽誤。
就這樣一天天踏實的做生意,王守義的生意慢慢變得好了,周邊村莊的人甚至為了買他的調料不惜多走幾公里路。
慢慢的,十三香的工廠越來越大,王守義也成為了工廠里的大家長。
他不僅操心廠子里的調味料,還操心廠子里的人。
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:“進了十三香的門,都是一家人。”
王守義在夏天的時候給員工送去清涼解渴的綠豆茶,叮囑大家把驅蚊避蠅的藥都打了,免得晚上睡覺被蚊蟲叮擾。冬天給員工發棉鞋、手套,囑咐著門窗要關嚴千萬不能凍著。
每天他還早早的起床跑到市場去買新鮮的水果蔬菜,送到食堂。
他說:“公司的發展是每一位員工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出來的,掙的錢不往員工身上花往哪花?。”
雖然生意做大了,不愁吃不愁穿了,但王守義依舊堅持一日三餐粗茶淡飯,身穿棉布衫,腳蹬老式圓口布鞋,一點都看不出是身家過億的人。
2003年,王守義去世。
他說:“不亂上項目,不亂上產品,不亂擴張,不要強求賺多少錢。按照企業的模式,一步一個臺階,該做什么,不該做什么,什么都不影響。”